《云南的歌会》——胡莹莹

作者: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09日 14:31 浏览次数:

       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那么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来加以记录呢?其实,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云南的歌会》就是一个典范。在2016年5月6日上午,语文组胡莹莹老师带着八(5)班的学生展开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云南民俗风景之旅 。
       该文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胡老师以此为切入点,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与绘画构建平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基于此,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胡老师巧妙设计设计:先欣赏一段著名的云南民歌《绣荷包》,让学生在听觉美的冲击下,完成预习任务:了解作者,扫清文字障碍。之后,从“知歌会”到“品歌会”的三个环节中,胡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学习并进行汇报展出的形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中间则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到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等等。最后,再以课文朗读结尾,在朗读中让学生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环境美,人物美,民歌美,风俗美。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胡老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指导学生从言语的层进入文化的层面再从文化的层面进入言语的层,在言语和文化之间走一个来回,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阅读过程。
课后,语文学科指导老师郁小鸥老师与语文组成员就该堂课做了点评各位老师均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朱海霞老师认为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授课老师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从而使得课堂质量大大提升。在评课过程中,学科指导教师郁小鸥老师则进一步指出,要适当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学生会在课堂上生成更多有效的知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确是这样,知识是无限的,教学技能也是无限的,如果只满足于现在、不去开拓进取,那么终将被社会淘汰。公开课前后,授课老师的智慧得到了彰显,广大教师的建议得到了交流,我们要以公开课为契机,力争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温州市娄桥外国语学校 ©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温州市瓯海区瓯海大道新区府旁  浙ICP备15005278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友情链接: 中国禁毒展览馆 | 浙江禁毒网 | 中国反邪教网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6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