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张丽芸

作者: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9日 10:30 浏览次数:

        2019年12月3日上午第四节课,我校语文组开展了一次语文学科教研活动。张丽芸老师在八(6)班成功开设语文公开课,执教的课题是《昆明的雨》。该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昆明的景色美和人情美,感受作者汪曾祺平淡中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并且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我校语文组老师积极参与了本次听课、评课以及相关的教研活动。

张丽芸公开课.jpg

        张丽芸老师以和雨相关的已学过的古诗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对于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的兴趣,整堂课紧扣昆明的雨的物质线索和昆明“情味”的情感线索进行教学。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张老师通过共同描绘一幅昆明的雨的图为主题,将课堂分为了昆明底色、描绘昆明、调色昆明三个阶段:梳理昆明的人事物及其特点;感受文章的“情味”;理解在当时抗战背景下的昆明和作者的情感联系。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斟酌语句段落中的字词标点来感知昆明的人情味和作者的深情。学生发言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而后张老师用一首小诗总结课文,并作了相关的阅读推荐,激发了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课堂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

        课后,听课老师们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课堂构思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课堂中的合作讨论环节落实到实际,在教授过程中将范读,学生个读,齐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教师的点拨相结合,突出了品读文本时关注语辞的特点,最后将课内外知识进行勾连,并能在生活中产生语文的联系是本节课的优点。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总结和引导意识,散文文本特质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展现不够及时是本堂课很大的一个不足之处。若能更加细致地进行文本分析,并且多挖掘人物和情感背后的东西,这堂课会更加的完善。而张老师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也说道,要更加注意今后课堂中对学生回答的引导与评价,重视语言和情感的形成过程,并且注重阅读和写作方法的实际应用,会有助于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校公开课的展示,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相互借鉴、学习、沟通与互动的机会,对提高老师们的教学业务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温州市娄桥外国语学校 ©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温州市瓯海区瓯海大道新区府旁  浙ICP备15005278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友情链接: 中国禁毒展览馆 | 浙江禁毒网 | 中国反邪教网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6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