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张小泉

作者: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4日 12:15 浏览次数:

 略谈《明朝那些事儿》对教学有感

温州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社会组  张小泉

关于《明朝那些事》这套书,一直想读却一直没有时间去读。这次趁着放暑假,终于能够抽空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一口气就从第一部读到了第五部。虽然现在还没有读完,但当历史在一页一页中静静溜走时,我便沉浸在那时候的生活。此书语言幽默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十分有意思。在看得过程中,不由思索自己所任教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历史是什么?什么是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应该教些什么?

历史教学仅仅是教授知识吗?从中国最早的“六艺”到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再到近代以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西方最早的“博雅”到“百科全书课程”,再到近代的“学科课程”,知识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有效呈现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和“如何有效的掌握这些有价值的知识”,这两个问题中前者是我们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后者是我们对教学设计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多数放在落实知识上而忘乎学生兴趣上的培养以及情感上的升华。

在读到《明朝那些事儿》时,我想对初中历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历史可以很精彩,对于日常教学也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此书的里行间也蕴含得了很多道理,甚至于看到精彩处时,我都潸然泪下。我想如果初中历史我们能够如此也可以说是一个跨越。当然这一切的借鉴是基于学科的严谨性的前提下。下面就将我说说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我理想中的历史课堂是让学生快乐的

    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课程与教材中规定好的知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书面文字形态的教材知识以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但这不仅仅只是这些方式,还有就是如何呈现这一过程,然后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力能有所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在思考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就给了一个很好的提示,那就是历史其实可以不那么深沉,我们可以学习作者一样以诙谐幽默的口吻,将大明王朝的历史,通俗易懂的表达了出来,把历史这个严肃的话题写作的不沉重。我想教学也是可以将历史的真相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用最简单的语言呈现最深刻的历史,看似轻松调侃,实际上却是很严肃的。以这样一种方式,史论结合,浅显易懂。 

当然此本书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要线索,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此外书中不时会穿插着作者个人独到且合情合理的见解,而且这都是以正史为依据,并不是作者的想当然。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哗众取宠,应以正史为据,保持学科的科学性。

二、我希望中的历史课堂是让学生感动的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既然我们说不清,那么就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醉最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历史教学中又很多民族英雄,我们其实可以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有一种力量无坚不摧,它叫做信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爱国志士、奸臣小人、英雄豪杰........数不胜数,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历史,变得更为绚烂多姿。如果说一味追求学生快乐而忘乎了历史的血肉,也是不对。历史课应该是富有生命力和血性的。如期苦口婆心告诉学生伟人的伟大,还不如让学生切身感受伟人的慷慨陈词的激情源于何处,让倍感遥远的历史一下子变得很有亲切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最后,我也想谈谈我理想的历史课堂。

我理想中的课堂首先应该是活跃的,不单是我的思维活跃,还有我的学生思维也是活跃的。当师生的思维能驰骋万里,摆脱拘禁,对知识点的运用和把握是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学生对知识与学问的追求也便进入了一种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样的课学生爱上,同时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专注与执著这门课程。那时他们会发现课程外的天空更加宽广无垠。

当然上课不是打仗,上课也不是表演,教学是生活,上课如过日子,顺其自然才是真。所以我想我努力的方向是让我的课“清新自然而富有气息”,这话说的有些文艺,但是现实也确实如此,上课是学习的共同体,师生一起“对话”、“协商”,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因而激发学生求知、奋进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愉悦,这样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并不是说让我们不上课,而是我们应该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的时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多让学生发挥。而多读书,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李政道先生也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吗,只学答,非学问。”而哈佛人亦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什么样的课才叫好课,这问题就如同为什么样的人才叫美人,以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许答案会相去甚远。每当讲到这里,也许我还稚嫩,我喜欢有留白的课堂。可能以我目前的水平我无法掌控,但我相信坚持下去,会有所收获的。正如同我喜欢国画,它简约、素雅,喜欢它在墨色五分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未曾着墨却给人以无限遐想........

温州市娄桥外国语学校 ©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温州市瓯海区瓯海大道新区府旁  浙ICP备15005278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友情链接: 中国禁毒展览馆 | 浙江禁毒网 | 中国反邪教网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6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