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4日 13:44 浏览次数:
——读《幸福与教育》所感
一年任教光阴,时常问自己,为什么会做教师,成为教师后应该怎么做。
或许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这是为找一份稳定工作而已,当然这是一年前的回答。而今的答案与回答“身为教师,我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如出一辙,这也是我读《幸福与教育》这本书颇有所感之处。至于“成为教师后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想必需要用所有的任教时光来回答了吧。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我常在想,身为语文老师,我该教我的学生什么?是之乎者也的文言字词,还是阅读或写作。答案常常树立却又被自己推翻,越发发现,尽管只是任课老师,却不能忽略每一个孩子不同的身心发展、感悟体会。一个个鲜活而雀跃的生命,不应该只是被灌输呆若木鸡的知识点。
在《幸福与教育》中“教育的目的”一栏中提到,目前我们很多的学校仍一直流行的分轨制度,使孩子们被根据他们已经取得的学业能力分流于不同的轨道中,进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我十分同意书中所说,这些恶劣影响并不在于轨道本身,而是教师们赋予不同轨道以不同等级的价值观。正如一些我们把轨道最尖端的学生视为好学生,把所谓最无能的教师去教剩下的下层学生,这无疑是使孩子们受害的心灵上更添侮辱,又何尝不是对教师的一种偏见?仅仅看重成绩,会使得所有出现的问题显得更加难以对付。
仅是任课老师,就只是看重成绩,在意每次考试段里的排名?我的教育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能力并且达到自己的标准?当然作为应试要求来看,成绩往往会成为首要目的,这样似乎也不会受到争议,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这样的老师吗?在理想化的教学中,我们希望课堂教学的开放的,教学方式是民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课程。但事实是,老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天赋差异极小的孩子可行,现实中孩子们的天赋差异却又是又是极大的。因此,我产生了矛盾。
也许我想对朗诵好的学生开朗诵课,对写作好的学生开作文课,对表达好的学生开演讲课,但现实是,学生多,课时紧,我倾注所有的精力致力于考试成绩,却还始终达不到我的目标,更不必说,我向针对孩子们的兴趣与特长,进行教育。我理想的教育目的,是能做孩子们的心灵导师,成为他们需要的教师,而不是反过来,我把他们培养成我要的学生的样子。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都这样反了呢。但在应试的要求下,我的所思所想又打回了原型,我还是那个督促学生背书的教师,有挫败,有疑惑,更是不尽的思考。
而现在,以我的视角来说,唯一毋庸置疑的是,教师的幸福感一定是来自于学生的幸福感,这一点,始终是我教育孩子们的一个目的,让他们产生幸福感。怎么做,或许也该用一辈子的任教经历来回答。我为何做教师,是为了让我的学生产生幸福感,并成为他们想要的那位教师,这是我现在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