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邪教?

作者: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8日 19:45 浏览次数:

从社会学角度,邪教是一个具有高度群体认同感的组织,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追求感驱动下,成员们凝聚在一个极富魅力的领导者周围。在更中性的说法里,这些教派也被称为“高强度团体”。他们的潜在动机可能是改变世界或战胜自我。在大众视野中,邪教一般打着宗教幌子。实际上邪教涉及很多类型:如政治、金融、心理等等,包括耐克塞姆(NXIVM)、科学教派(Church of Scientology,也称山达基教)。邪教规模不等,小到两三人(如二联性精神病 ),大到成千上万。

邪教通常由颇具魅力的头目领导。当邪教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层面,如果其头目恰巧是一个性格紊乱的人(尤其是恶性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反社会倾向——被称为黑暗三合会的人格组合),后果不堪设想。此类情况可参考韦科惨案、琼斯镇惨案等恶性事件。

邪教靠的是欺诈手段。社会学家扬贾·拉里奇(Janja Lalich)表示,欺骗是邪教的显著特征。新成员往往开始是被乌托邦式想法所诱惑,最终被洗脑,投入所有的时间和金钱,全身心为团体服务。拉里奇解释,如果能够提前了解全面情况,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加入这样的团体。但是,招募宣传不会提及这些,拉人时强调的是个人发展或社会将发生巨大变化,并辅以糖衣炮弹等心理技巧,新成员就留下来了。

破坏性邪教会使用各种心理技巧来诱惑和挽留成员。许多新成员正处于人生过渡阶段,寻求归属感,寻找人生目标。邪教易感人群包括:正遭受损失的人,失去亲人、失去工作、遭受其他创伤或极端压力,或正在从一个人生阶段转向另一个。如青春期就是一个常见的转变点,这个阶段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心理上他们正在“发现自我”、寻找身份认同,生理上他们大脑最重要的区域——前额叶皮层——正在发育,而且这些年轻人此时正走向社会,第一次与父母或家庭分离。此外,离异和丧偶者也是邪教招募的重点目标人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命源泉”组织中,记者费希尔发现其成员中有一半单身或离异。

一个常见认知误区是:加入邪教的人必定有缺陷,或异常天真,或精神脆弱,才会沦为邪教受害者。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当然,确实有些人更易接受暗示或被他人说服,但作为社会人,受影响是人性的一部分。这种情境的新鲜感也能让人从心理上放下戒备,而“爱的轰炸”(love-bombing)快感或说服人们随波逐流,特别是开始的体验令人愉快、让人兴奋。

罗伯特·杰伊·利夫顿(Robert Jay Lifton,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史蒂文·哈桑(Steven Hassan,美国异端教派研究专家)和其他邪教专家提出另一观点:邪教头目并不想要“软弱”的信徒。他们的理想目标是那种有生产力、健康的成员,即那些有钱有闲、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团体中的成员。

温州市娄桥外国语学校 ©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温州市瓯海区瓯海大道新区府旁  浙ICP备15005278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友情链接: 中国禁毒展览馆 | 浙江禁毒网 | 中国反邪教网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642号